龙头企业助力,园区辐射带动,大棚承包到户—— 产业脱贫“南阳路”
| 招商动态 |2016-11-24
小编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革命老区南阳不仅依靠龙头企业助力,园区辐射带动,大棚承包到户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而且还扶起了人们的脱贫志气。只有这样才能将贫穷的顽疾连根拔起。
”
土沃乡16个行政村有13个是贫困村,占比达80%,全乡6823人中有356户949人是贫困人口,占比达14%,而作为革命老区的南阳村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195人,占全乡的五分之一多。面对南阳村如此艰巨的脱贫任务,乡村两级一致认为,产业脱贫是唯一的出路。
零投资零风险的新产业
沿着迎白旅游公路前行,在土沃乡南阳村,半年前的200亩荒地,像变魔术一样变成了106栋蔬菜大棚。对于土沃乡脱贫攻坚领导组副组长董秀平来说,这个变化远没有变魔术那么简单。
按照土沃乡“一圈两区三园四片”发展规划,南阳村处在下格碑设施蔬菜园区的辐射区。下格碑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润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前期投资2300万元修建270栋春秋棚和日光温室棚,取得了很好的增收效益。“南阳与下格碑村水土资源一样,是不是可以把下格碑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南阳村呢?我们与公司进行了协商,公司出于规模扩张的经济需要和帮助老百姓脱贫的社会责任感,迅速答应了合作意向。”董秀平介绍说。
一个巴掌拍不响,公司有意愿,南阳村却有些犹豫。“我们村没有种过大棚,大棚的建设费用也比较高,不要说贫困户,就连稍稍富一点的村民来说,都觉得不靠谱。”起初,村委主任张柳云有些担忧。为了解除大家的忧虑,包村干部就把公司的优惠办法挨家挨户进行宣传讲解。
“公司负责大棚的建设,并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销售收益承包户拿大头,公司拿小头。”
“这家公司傻呀?”
“人家公司有这份社会责任,愿意帮助大家。”
“那要是赔了,我们怎么办?”
“人家是大公司,市场资源很大,而且在咱村投资这么多,肯定要用心经营。”
“这么听起来也还行。”
“你算算,是不是零投资、零风险呀?”
一言一语,一家一户,大家的支持率慢慢地高起来了。村两委经过商议,决定把村集体的一片荒地流转给公司建设大棚。
全覆盖全受益的新模式
大棚建起来了,如何与村里的贫困户绑定,实现脱贫增收效益呢?土沃乡党委政府与润泽农业就大棚运营模式做了精心设计。
“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195人,经过我们摸底调查,有资金有劳动能力的、有劳动能力但没有资金的和完全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资金的比例差不多为1:1:1。”董秀萍说,“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因户制宜精准施策。”
针对有资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与公司签订承包协议,每栋大棚只需要一次性向润泽农业公司缴纳1500元的押金,公司在每栋大棚的收益里扣除17%作为技术管理费用,其他83%的收益都归贫困户。项目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我们的大棚对外承包一般是三七分成,我们收取30%,对于贫困户我们有优惠,只收取17%,一标栋每年产值大约在两万元左右,除去公司扣除部分,贫困户可增收1.6万余元。”
针对没有资金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与公司签订用工协议,公司优先安排他们到自营的大棚务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从种苗、浇水、施肥、管理到采摘,每栋棚每年有80多个工作日,按每个工作日70元钱算,每年可为一个贫困人口增收6000元。”
针对完全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资金的贫困户,公司为这样的贫困户每户认领一栋大棚,然后由公司转包给其他村民,每年从收益里拿出不低于1000元钱交给贫困户。董秀萍说:“这样的贫困户都是重病患者、残疾人和老人,我们已经实行了政策兜底,大棚的1000元分红是额外的收入,这样一来,他们收入就更高了。”
争着要抢着签的新宠儿
“董部长,我想问一下承包大棚的事儿。”正在走访贫困户的董秀萍被村民张建设叫住了。
张建设的两个孩子正在上大学,家里还有上了年纪的母亲,每年6亩多玉米的纯收入还不到2000元,只能常年在外打工。时至初冬,看见大家都找着村里签承包协议,在家没活干的他有些着急。
“这个大棚是不是真的能挣钱呀?”他着急地问着。
“肯定的,苗你不用管,技术不用管,销售也不用操心,你只要用心把菜种好就等着收钱吧。”
“那我也想承包两栋。”
“好呀,大棚不多了,快跟我去村委领协议书吧。”
领到协议书的张建设高兴地说:“乡里有这么好的政策,人家公司又这么有诚意,大家带着我们挣钱脱贫,咱要是不好好干,那就真扶不起来了。”
不到一个月,106栋大棚被一抢而空,这是公司、乡里和村里都没有想到的。村委主任张柳云说:“大家对大棚比较上心,有的人去下格碑跑了好几趟,看见人家搞得不错挣了钱,承包的热情就起来了,不过我们优先保障贫困户,有的非贫困户想承包八九栋,都没敢答应,为了满足这部分群众的意愿,明年村里准备和润泽农业合作再建设100栋大棚,把村里500亩荒地全部开发。”